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非遗老王
微信图片_20230323123527
我与顾希佳先生相识于新世纪初的非遗保护。2002年8月,省政府下达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省财政安排500万用于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我们紧接着启动了民间艺术项目保护和补助,启动了民间艺术保护综合试点和专业试点工作,为此需要专家指导,建立了专家委员会。顾思佳先生一人挑起两头重担,一是民间文学,二是传统民俗。
在这次会上,顾希佳先生专题就民俗普查做讲座,我听了觉得这位教授水平很高,而且定位站位很准,他从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全面清晰丰厚生动做了表达,从思想动员,工作内容,普查方法,阐述阐释的很清楚,我肃然起敬。这两天,我让助手把当年的这本普查讲义找出来,我重新翻阅和重温顾希佳先生这篇重要的民俗普查文献,依然感觉受益匪浅。我很遗憾当年没有把这本普查讲义正式出版,否则这将是全国第一本关于非遗普查、非遗保护的著作。当然,这是一个集体研究和创造的成果。
后来,我们在编撰“浙江省国家级非遗代表作丛书”,要在书的封底为每个项目画龙点睛一样,撰写两三百字的项目简介,往往绞尽脑汁,现在回过头来看,实际上民间文学方面,把顾希佳先生当年的专家点评照搬过来,也许更为生动贴切。
民俗是个大概念,包容性很强,虽然在非遗十个门类中只算一个门类,但是它涉及非遗的方方面面,即是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顾希佳先生在非遗保护方面,他有充分的优势,所以他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指导,往往能够深入其中入情入理,又能够跳出项目看项目,从整个文化生态保护和生活方式去强调和要求。比如对杭嘉湖蚕桑丝织的保护,顾希佳先生花费了很大的心力,余杭清水丝棉,南浔绫绢,桐乡蚕花水会,南浔轧蚕花,德清扫蚕花地和海宁云龙村蚕桑丝织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到嘉兴地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等,他都一直关心关注,积极会同文化主管部门参与规划制订、项目申报、保护指导、开发利用等,不辞辛劳,花费了很多心血和精力,为中国蚕桑丝织文化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做出了特别贡献。
顾希佳先生是杭师大省级非遗研究基地主任,他是一个实践派,接地气。他的工作有“根据地”,主要立足杭嘉湖,不像有些专家包打天下。顾希佳先生是一个很严谨和认真负责的学者,他如果认可和接受了这件事,那你就大可放心,顾先生不会挂名不挂实,他会亲自筹划组织,全过程质量把关。我记得,《越韵吴风——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就由杭师大省非遗研究基地承担编撰工作,顾希佳先生是嘉兴嘉善人,吾爱吾乡吾土,有他主持把关,这套严格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类别分卷书写的科普读物,包括《嘉兴民间文学》、《嘉兴传统音乐》、《嘉兴传统舞蹈》、《嘉兴传统美术》、《嘉兴传统戏剧》、《嘉兴曲艺》、《嘉兴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嘉兴传统技艺》、《嘉兴传统医药》、《嘉兴民俗》10册书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面向大众,全面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远历史和发展现状,全面展示嘉兴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在百度上检索顾希佳先生的著作,准备在非遗老王公众号发表推文的时候配上一些作品图片,发现顾希佳先生的著作很多,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堪称著作等身,让我很羡慕,也很敬佩!
微信图片_20230323123706
微信图片_20230323123805
微信图片_20230323123618
省委宣传部对宣传文化战线提出要有“四个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顾希佳先生就是具有“四个力”的高级知识分子,著名专家学者,是我们非遗保护工作者的榜样和示范。
一个专家学者个人的才情志趣,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这才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顾希佳先生也因此获得浙江省政府授予的人类非遗申报与国家级非遗申报专家特别贡献奖。
下一条:怀念顾希佳先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