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是浙江省文化厅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共建的一个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于2006年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原副校长丁东澜研究员为基地主任,顾希佳研究员为常务副主任。基地下设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所、民间表演艺术研究所、民间美术与手工生产技艺研究所、传统体育研究所和传统医药研究所。整合了人文、美术、音乐、体育、中医医史文献等方面研究人员3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
基地成立以来,与浙江省各地文化部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一系列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与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合作编纂出版七卷本《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与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合作,在嘉兴市设立杭州师范大学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学术支持,已启动《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十卷本的编纂出版工作;与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合作,协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相关工作,包括培训骨干,审读书稿,辅导项目申报等;与余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合作开展《塘北村文化生态保护规划》的调查与制定。基地还配合各地进行各级非遗名录的申报,主要有“杭罗织造技艺”、“海宁皮影戏”、“含山轧蚕花”、“水乡社戏”、“徐文长故事”、“西湖传说”、“钱塘江观潮与捍潮”、“西湖放生”、“元宵钱王祭”、“钱塘江板盐制作技艺”、“苏东坡传说”、“钱塘江传说”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