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地方
文化礼仪活动
来源: | 作者:20120014 | 发布日期:2013-10-21 11:35:21 | 点击数:14

文化礼仪活动: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作者顾希佳,受聘省委宣传部,担任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专家指导团成员,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有关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农村文化礼仪活动,建设文化礼堂,是我省近年来正在实施的一个重大部署。按照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要求,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激发农民群众的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推进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接地气,养人气,扬正气,以农村文化礼堂为文化阵地综合体,开展一系列文化礼仪活动,与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礼仪是什么?

我们知道,礼仪是我国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一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是华夏子孙所引以为自豪,并且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称赞的,而时至今日,却在道德文化领域里出现了不少问题,值得引起所有中国人深思。

其实,礼仪又是个世界性的话题,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他们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说到底,礼仪是人类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这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史上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儒家则主张“以礼治国”,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礼学,或者说,形成了我国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模式。今天我们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绕不开礼仪这个话题。对于村落文化来说,尤其是如此。

有人以为,礼是上层社会的事,俗才是底层民众的事。其实礼俗历来很难分清。回顾文化史,先贤制礼,大多是从民俗中提炼、上升的,最终形成制度、经典,通常也就称之为礼。可见礼原先就来自俗。然后,礼又作为一种上层的、统治的文化,反过来指导、影响着底层文化,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准则。通俗的说法,就是礼又下沉为俗。《论语·为政》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记·曲礼上》云:“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后汉书·循吏传序》云:“导德齐礼”,指的就是历史上统治者教化民众,用礼来指导俗,使得民俗逐渐规范而又具有道德的意义。由此可见礼俗的密不可分。回顾传统社会,县以下的广大村落,法律的力量常常无法顾及。民众日常生活,就是靠礼仪来规范、维系、调节着的。由此可见礼在乡村中的重要性。还有一句话,“礼失求诸野”,也是说上层社会几经变迁,一些传统礼仪往往被丢失了,而在底层民众那里,在一些僻远的乡村,却还比较好地保存着传统。时至今日,我们也仍然可以发现,在一些乡村,人们依旧比较好地继承着传统礼仪中值得弘扬的那些内容。只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这样的经验需要我们去努力寻找罢了。综上所述,可见传统礼仪在当下的村落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仪的内容,丰富而又庞杂,这里无法细说。概言之,既有精神内涵,又有外在的行为方式。内涵,是指道德修养,也就是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社会要提倡的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内容。而它同时又会有一种外在的表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礼貌和仪节。具体细化,又会涉及到法度准则、仪式典礼、容貌举止与礼物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内与外的统一,十分重要。没有必要的行为方式,光指精神内涵,无法感受也无法检验,你说你的道德高尚,没有行为举止,别人无法评判。但是,过分追求行为举止,又会成为“繁文缛节”,历来对于虚伪的礼节的批评声也是很多的。传统礼仪往往很繁琐,乃至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有些不值得。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努力寻求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或者说,礼仪的行为方式也在与时俱进。比如相见礼,历史上有趋、拜、拱手、作揖、唱喏、长跪、鞠躬、寒暄、叉手等不同的方式,不胜枚举,大多已不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被采用。而握手、拥抱这样一些外来的相见礼行为方式却逐渐流行起来。历史上婚礼、丧葬礼的变迁,就更是如此。

礼仪的内容十分丰富。《周礼·春官·大宗伯》有“吉、凶、宾、军、嘉”五礼之说。《礼记·王制》又有“冠、昏、丧、祭、乡、相见”六礼之说。此外,《大戴礼记》、《仪礼》又有各自的说法。时至今日,一般认为传统礼仪大致上是指传统节日礼仪、家庭礼仪、人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交际礼仪、涉外礼仪、礼貌与修养这样几个大部分,其中一些细节,又会有所交叉。大到一个隆重的仪典,小到一句问候语和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习惯动作,都属于礼仪的范畴而值得予以关注。说到底,这是一种风貌,是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所要追求的境界。


 

那么,在当下为什么要强调文化礼堂的建设,强调推进文化礼仪活动呢?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首先我们应该指出,传统礼仪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又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在历史上,对于传统礼仪的批判可以说一直存在着,只是批判的力度有强有弱而已。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值得重视的是,“五四”运动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其力度之大,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次批判,并且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次批判做出反思。

我们知道,传统礼仪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也有人以为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倡导者们在此期间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发表了大量言论,主要矛头指向“三纲”,这是历史的必然。“三纲”有许多弊端,十分明显。尽管它的初衷也是为了建立某种社会秩序,然而它最终成为人压迫人的工具,产生恶劣后果,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戒律何等残忍!诸如此类弊端不胜枚举。因而受到猛烈攻击,也就势在必然。前人对于“三纲”的批判应该予以肯定,然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批判传统礼仪确实也出现了扩大化的倾向。尤其是对于“五常”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弘扬不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的国家雷厉风行地提倡“破旧立新”,往往也是破得多,立得少,旧的传统被一概扫除,而新的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却又建设得不够,于是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现象。在这个时候提出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弘扬民族精神,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与紧迫。

以上的讨论,适用于城市与乡村,可以说是一个全民性的话题。然而在这中间,乡村的问题则尤为紧迫,这是与近三十年来我国乡村所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事实。

在这三十年间,我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而乡村的变革尤其突出。由于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由于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还由于各种外来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强势进入,许多乡村早已不是我们心目中的乡村了。乡村的“空巢化”现象日益凸现。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纷纷迁往城市,年轻力壮的人们也开始在城市长期工作,于是只有老人和儿童在那里“留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的心灵由于缺失家乡的依托而变得游移不定,他们甚至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在陌生的城市里却又始终觉得自己是“浮萍”一般而无法扎根。城市虽好,对于许多人来说毕竟还是个无奈的“陌生人社会”,而他们所向往的熟人社会却因乡村的变迁而变得也有些陌生起来。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省提出了建设文化礼堂,开展农村文化礼仪活动的要求和目标,其战略意义之重大,由此可见。


 

开展农村礼仪文化活动,是当前我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礼堂的重要内容。所谓农村礼仪文化活动,其实主要是指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方面,各地乡村都有不少鲜活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

比如,许多古村落都有传统意义上的水口。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以为水口是自己所在村落的命脉,所以都竭尽全力去保护它,经营它。那里往往有许多古树,有河流或水井,还有一些村落的公共建筑,诸如祠堂、庙宇、学堂、亭阁、桥梁等,历来还会有相关的乡规民约用来保护水口。久而久之,那里的人气总是很旺的。虽然那里并不一定有现代意义上的礼堂,但是有些旧建筑也是可以设法改造成为礼堂而为我们所用的。即使新造一个礼堂,我们也希望能和当地水口的古建筑连在一起,相互依托,才能更好地聚集人气。反之,一些村落新建的礼堂如果由于选址上的失误而始终聚不了人气,孤零零地竖在那里,积满了灰尘,也是很尴尬的。

农村文化礼仪活动中,也应该有一些新时代的新内容和新样式。但是,更多的则还应该是继承传统。其实也就是各地农村的传统节日民俗、家庭礼仪活动、村落的传统盛会及其相关的娱乐活动等等,说到底也就是那里的传统,这和各地乡村当下正在努力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致的。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以及其他一系列的传统节日里,各地乡村中历来都有很好的文化传统,其实这就是一种礼仪文化活动。

宁海的前童行会便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前童村是个童姓家族村落,这里的村民们始终怀念他们的先祖童濠。因为此人当年率领族人开渠凿砩,兴修水利,做了好事,后代子孙都缅怀他。每年元宵节,村里总要举行盛大行会,从庙里抬出“濠公老爷”的神像巡游。巡游队伍里的鼓亭、抬阁、秋千、彩船与龙狮表演都十分精彩。前童行会在前童村这个家族村落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以此类推,各地乡村节日里的一些传统庙会,大多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往往是某人生前为百姓做了好事,百姓纪念他,才将他祀奉为神,而后才逐渐地形成那里的庙会传统。比如绍兴的舜王庙会,纪念始祖虞舜;上虞的曹娥庙会,纪念孝女曹娥;永康的胡公庙会,纪念清官胡则;鄞州的遗德庙会,纪念当年率众修筑它山堰的县令王元暐;萧山的相公庙会,纪念昔日率众修筑钱塘江堤岸的官员张夏;衢州的“杨炯出巡”,则是纪念为了当地百姓求雨而投井自尽的县令杨炯……此外,淳安金峰的元宵节猪头祭祖、嘉兴的王江泾网船会、湖州的含山轧蚕花、萧山的坎山七夕乞巧,浦江杭坪摆祭、开化中秋草龙等,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间所保存着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都是十分宝贵的。

传统庙会里保存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礼仪活动,而传统庙会的核心却是祭祀,这又是在今天很容易引起非议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实,传统节日大多也离不开祭祀。祭祀是人类学、宗教学里的重要命题,决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中间诚然也包含着迷信,不过从道德的层面讨论,却又是我们的祖先养成感恩与敬畏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的祖先通过祭祀,表达他们对天地万物、对祖先、对英雄圣贤的感恩。他们又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以为“人在做,天在看”,以为自己的祖先,以及历代英雄圣贤都在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保佑着我们。这样一种思维习惯曾经是传统礼仪的重要根基。人们在节日和一些传统庙会的日子里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他们的感恩与敬畏,这曾经是建立传统社会秩序的基础。一旦人们不再感恩,不再敬畏,那将是十分可怕的局面。当然,祭祀也有它的负面因素,事实上各地农村的祭祀也已经在不断地变革,使之逐渐适应今天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社会里各地民众所创造、所继承、所践行着的一系列传统文化样式实在是一宗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因为如此,我们特别呼吁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要眼睛向下,要向当地的老农民、老工匠、老教师、老干部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精英虚心请教。要充分利用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物普查、古村落普查、民俗调查的成果。我们知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村落都有适合它们自己的传统。这个传统大致上是全国差不多的,我们称之为“大传统”。但是各地还有不少“小传统”,又称“地方性知识”。这种小传统十分生动活泼,这才是接地气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才是可以为当地民众所接受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否则的话,上上网,查查书,几个人在一起冥思苦索,也可以为当地“设计”出一些生动活泼的文化礼仪活动来,或是从别地搬一些经验过来,加以移植推广。熟悉农村文化工作的人都知道,这样做或许也可以一时走红却无法持之以恒。

还应该注意到,礼仪文化活动是礼仪的一部分,主要指它的外部表现形式,而其内涵则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养成,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工作中尤其要注意表里一致,文化礼仪活动的思想内涵比起它的外部表现形式来显得尤为重要。这和一个文艺节目的创作很不一样,文艺节目是表演,可以着重于“演”。而礼仪文化活动务必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心诚意的,更主要的是一种道德的自然流露,千万不要搞成表演、搞成演给参观者看的一个节目,这就与文化礼仪活动的本意相去甚远了。

有些传统礼仪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愈趋简化,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今天我们在挖掘或是恢复某些传统礼仪活动时,也应该注意到这是个大趋势。如果一味复古,一味把仪式搞得繁杂冗长,不知所云,也是不足取的。这样做,首先是村民不认账,其次是财力物力也承受不了,最终也就无法持久。倒是有一些村落能从一些小事做起,坚持养成一种好的村风,坚持表里一致,更加值得提倡。

 

 

 

2